DSP是服务于甲方(广告主)或代理公司,集媒体资源购买、投放实施优化和出具分析报告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广告需求方平台DSP广告(程序化购买广告)到底靠不靠谱?
我们都有购物的经验。我们购物的时候没必要搞清楚每一种商品的品类、原产地、代理商,然后一家一家上门采购商品。我们只需要选择一个像超市、商场这样方便统一的购物入口,然后按照自身的需求、预算、标准进行挑选就行。
同理,需求方平台其实就是一个大型媒体超市或者商场,广告主需要按照自己的定位人群和广告预算,通过实时竞价机制挑选和购买来自各种资源渠道的广告流量。而且购买是针对每点击一次来付费(CPC),类似于在商场里看上某件商品,只有用户拿到收银台结算的那一刻才需要付费。
dsp广告可以将纯受众购买发扬光大,实现通过标签识别用户,针对每一次展示机会进行竞价购买(RTB),摆脱对单一媒体的依赖。相比于传统媒体的展示类广告,DSP广告确实更为先进和精准。目前,BAT都有自己的DSP平台,最知名的如腾讯社交广告、腾讯智汇推、阿里妈妈、网易有道、新浪扶翼等;第三方知名DSP广告公司有品友互动、亿玛在线、聚胜万合( Media)等。

看不见的事情就容易出现“黑洞”。
报告可以作假,投放广告也可能在网站的服务器上没有任何投放记录。这些空手套白狼的手段,不仅让甲方受损,更让DSP行业蒙羞。
从个人投放经验来看,sem、信息流广告都是当前相对放心的投放形式,相比于DSP广告要安全很多,资源也比较靠谱,很多第三方DSP广告公司拿到的基本都是各大平台的剩余垃圾流量,转化效果差而且品牌环境恶劣。DSP广告的垃圾流量已经是全球范围内数字广告投放的问题,据 AdMaster报道,每年至少有40%以上的投放都是无效的。2016年, Facebook就把DsP广告彻底下架,因为网站无法负荷垃圾流量超载。
数字广告行业迫切地想要向广告主证明,数字营销可以区别于传统广告,解决广告费不知道花到哪里的问题,在对用户标签化后,能够让广告主清晰地看到产品人群定位,能够实现让看到广告的人都是真正对产品感兴趣的人。所以理论上,这种精准定向的效果是最好的,然而事实却是,再先进的技术通过程序化也不一定能描绘出用户的真实兴趣和意图,有些DSP广告的效果不一定会有那些定位准确、卖点明显、文案有趣、画面冲击的传统广告更好。
DSP广告本身的过度神化,加之行业内“黑洞”乱象的滋生,DSP厂告目前显得还不是那么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