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移动端已经成为第一大媒体,60%的曝光在互联网上已经投到移动端上了,而且可以看到未来巨大的潜力。
但如果我告诉你,如果你是数字营销广告主,你所看到的流量点击有1/3是虚假的,你会感到震惊吗?在各2C的电商网站上,购买虚假流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明码标价,只需要下单而已。
流量作弊在偷走你的广告费
百度发布的《2015搜索推广作弊市场调研报告》指出:百度推广每天监测并过滤千万量级无效点击,其中5%为人工作弊,49-65%为机器作弊。腾讯发布的反流量作弊的白皮书,根据2016年的数据,用最宽松的条件去看,中国市场30%的数据可能都是异常的。这还是只是一个平均值,部分APP可能还有更严重的流量作弊情况。
流量作弊一直是互联网营销行业的痼疾。流量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着广告主的预算性价比。从用户的真假和机器的真假两个维度来观察,大致可以分类出三种类型的作弊方式。这些作弊手段不仅“长盛不衰”,有的甚至还会不断创新,相互结合。

模拟器作弊刷单
1假机假用户。用户和机器都是假的,往往是模拟器,用程序让少量设备伪造大量IP与设备信息进行模拟访问,对APP的激活根本不是在真实手机上发生的,可能是在PC上运行一个模拟器。
2真机假用户。机器是真的,几百上千台手机,通过一些框架去篡改手机的设备号,不管是安卓还是IOS,都有设备的标识号,机器是真的,但是背后的人是假的。

利益催生出来的刷单工作室
3真机真用户。这是一种难度更高的作弊方式。通过木马或者恶意程序控制手机、使它中病毒之后被劫持了,就是“肉机”这个概念。凌晨趁你休息的时候,自动上网下载某个APP,你毫无感知,这就是作弊的模式。
从产业链上来说,不同的角色都存在着作弊的动机,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不良媒体希望获取额外的暴利,有作弊的动机。代理商希望给广告主好的投放结果,对方也有这个诉求,于是就产生了以次充好。
第一点,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判断一个用户的情况,不仅仅看留存率,看分布是不是正常,这些数据其实都是可以作假的。作弊方本身也是高技术的行业,是可以做到这一步的。第二点,这些作弊方不仅仅是小作坊式的运作,其实已经衍生出工作室,有规模、有组织的在做这件事,这是问题严峻性所在。

流量作弊无解吗
目前,在技术层面看,市场上的作弊手段都是能够被识别出来的,无论是曝光、点击、效果等层面,还是最终的拦截,都是在已知的技术里面都能够被给识别出来。但是因为防作弊有特殊性,防作弊的算法很难被公开,否则就会被作弊者研究后想办法绕过,所以需要不断磨练和研究,向市场讲清楚如何防作弊同时又不泄露防作弊的算法机密。
从反作弊方来看,最严重的问题是大家都在反作弊,但是之间的协比较少。反作弊判定一个用户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是一个盲人摸象的问题:A公司摸到一条腿,B公司摸的是鼻子,C公司摸到的是头,拼装起来之后才可以去判别这个用户的真实情况。
行业协调是解决的方法
所以说,行业联合是最快速解决反作弊的方法。如果行业联合起来,变得更透明,某些公司一定会很痛苦。但是从行业健康发展角度考虑,这是数字广告行业必须经历的阵痛。将广告主、DSP(需求方平台,一种在线广告平台)、第三方、媒体等行业各个角度的数据联合交叉,通过技术手段沟通和打通作弊数据。例如,A公司标记了100个出现作弊问题的网站,B公司发现并标记了100个问题网站,行业公司都在同一个数据池中贡献自己标记的问题网站。假如,目前有500个被标记的的网站,那么,整个产业链就都能在广告投放时永久性避开这500个网站,避免损失。这就是打破数据的孤岛化。
这条路注定不好走,但为广告主建立起一个安全、透明的数字广告环境才是核心。虽然透明会让有些人痛苦或者利益受损,但从大趋势来讲,这是必然的。只有如此,大量的异常流量才不会造成了巨额广告费损失,优质媒体的流量价值也可以得到合理评估,整个行业也会进入到良币追逐劣币的良性竞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