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论了两种平台的涵义、不同点以及各自的价值,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广告网络是否会被广告交易平台所取代,还是他们会共存?虽然很多西方的专家认为广告交易会逐步取代广告网络,但我认为这在近期是不可能的,在未来几年中发生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就像类似淘宝的网上购物的出现并不会完全取代家乐福一类的超市一样。当广告交易平台逐步改进的同时,广告网络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互为补充,广告交易平台抢占一些广告网络的流量是很正常的,因为广告交易是一个全新的模式,有其创新的价值,其增长所蚕食的广告预算是展示类广告的整体预算,必定会对同样处于这一范畴内的广告网络产生挤压,所以广告交易初期会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但当广告网络不断改进自己,提供类似实时竞价接口、行为定向等功能时,双方的融合就会形成良性互补的局面。
互动通控股集团研发副总裁顾以文谈Mobile Exchange的发展趋势与制约因素:
手机这一块,移动端是发展方向,但也有挺多制约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是标准问题,国外有Mobile Rich Media的标准,而国内也在朝这个方向走,但还不明显;
第二是流量的碎片化,大概在四五年前,国内就有很多的SDK出来,每多一个SDK就会分割一块,每一个SDK占有的几百万或者上千万的流量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想把他们打通很困难,我一两年前就觉得SDK这个方式不一定走得通,这个格局对广告主的挑战非常大,而在Web端碎片化的情况好得多;
第三个是ID的问题,不管是苹果也好还是安卓都是突出的问题,Unique ID就像我们在互联网上的Cookie, 移动端的ID一直在变化,是主要分割成APP和Web, 在Web上对安卓来说是Chrome, 苹果是Safari , 但是作为App如何和Web打通这也是个问题。如何识别用户有很多使用的方法,现在是用中文讲就是指纹印,用这个来识别、跟踪用户同时不侵犯用户的隐私。了解用户ID后收集他的行为,可以做频次控制和预算控制。但是移动端没有统一识别用户的方式,App和App之间无法打通,和Web也不能打通。这样子比如我放一个广告本来针对这一类用户只需要放三四次,但是由于无法追踪可能广告推送了十几次,这样浪费了广告主的钱也无法给用户好的体验。
而且手机我认为是个通讯工具,把这当做媒体有点牵强,而且更隐私一点,用户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希望别人打扰。